关于"新基建"的几个误读
在中央的大力推动,和媒体的轮番宣传下,“新基建”火爆了。无论从疫后的经济重启,还是未来几年的数字化发展看,“新基建”的地位都非常重要。但是,对于“新基建”的内涵到底是什么、投资情况如何等方面,还存在众多的误读。 今天,笔者这篇文章就尝试厘清其中的一些细节,与关注“新基建”的网友们一起探讨一下。 “新基建”七雄? 说起“新基建”涉及到的领域,一般认为包括了5G基建、大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、特高压、工业互联网、汽车充电桩、城际轨道交通等七项,这也是在央视新闻上作出的总结,相对来讲比较官方。 此外,还有媒体制作了“新基建八仙”。除了央视版本的七雄之外,还加入了一个“北斗导航”。 实际上,“新基建”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和复杂,绝不仅这几个领域。 “新基建”的相关概念,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。其后多次提及,直到2018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首次明确了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”这个概念,并且在2019年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。央视等媒体,也是以此次会议为基础,总结出了“新基建”的七大领域。 不过,这一总结是非常值得探讨的。首先,中央层面没有任何文件或者通知来确认“新基建”的产业范围。央视虽然是官方媒体,但依旧只能算“媒体总结”,并不能代表这就是政府方面的认定。 其次,在官方语境里,列举“新基建”产业时,也是时有变化。近期最显著的就是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会议和4月初刚刚结束的最高领导人视察浙江时提及的“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”。 最大的变化就是“数据中心”的第一次提出。可能对普通民众来说,没有发现其中的不同,会认为“数据中心”就是“大数据中心”。但对于IT行业的从业者来说,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产业概念,数据中心是非常底层的硬件基础,而大数据中心则是上层应用系统体系。 当然,这不是说大数据中心被从“新基建”中移除了,正确的理解应该是“新基建”概念本来就囊括广泛。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,政府方面挑选了几个重点领域进行举例说明,并没有钦定谁才是“新基建”的意思。 50万亿投资? 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后,“新基建”再一次引人瞩目。同时,一个爆炸性信息在当时被疫情压抑的环境下爆发开来:今年多个省份地方政府将在“新基建”领域以万亿为单位进行资金投入。而相关数额,也从最开始的27万亿,增长到34万亿,到最近的47万亿,以至于50万亿。 如果仔细看各省政府发布的相关文件,就知道这又是媒体有意或无意的夸大误读。媒体总结的,大多是各省份发布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。其中虽然有很多“新基建”相关的内容,但并不完全是“新基建”方面的投资,还包括了传统基建、生态环保、金融创新、医疗健康等社会所需的方方面面。 此外,虽然这些项目被称作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,但很多项目执行周期都很长,超过一年者大大有之,甚至占了多数。部分省份因此也单独列出了2020年年度的投资规划,不过大部分省份还是按照整体的额度公布,所以目前还很难确定在2020年具体的投资数额。 无论如何,“万亿投资”是存在的。而且“新基建”也鼓励民间资本的主动参与,更要求执行部门提升民间资本的能动性。所以对于有意于“新基建”的企业或者投资者来说,这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。 新兴产业? 那么又回到了老问题:那么如何确认某一产业是否属于“新基建”呢? 这要从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”的概念出发,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,目的为数字化社会奠定基础。其可以是5G、数据中心这样的数字化设备,也可以是汽车充电桩、城际轨道交通这类传统的“铁公机”的信息化版本。 所以也可以看出,“新基建”不等于新产业。其中包括5G网络以及由其诞生的产业链组成的全新产业领域,也包括能源电力公路等需要数字化改造的传统产业。实际上包括互联网在内,都可以算作“老”产业。 与大众认知可能不同,在互联网几乎要渗透到普通人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,产业层面的互联网化程度还非常低,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和改造的领域。如果单看“新基建”中“老”的部分,大体可以概括为“产业互联网”这个有些年头的名词。 所以,“新基建”时代,也即是产业互联网完善和崛起的时代。借助全新的信息化技术,如5G网络,如人工智能等,包括能源、交通、医疗、教育等在内的传统基础设施,无疑将进一步释放出更大的能量。 而对于一个投身“新基建”的从业者来说,如今也是参与和学习的最佳时机。6月17日-19日,“IDCC2020 深圳站”——《产业互联网基础建设高层论坛 暨5G、数字经济论坛》将盛大举行,欢迎各界同仁莅临指导。 延伸阅读:
(编辑:西双版纳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